全國人大常委、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職協會長孫寶樹同志在中國職協五屆五次會長會議上的講話
[來源:中國綠色建設工程機械網-建設工程機械委員會][發布日期:16-03-10]
孫寶樹
(2016年1月22日)
同志們:
這次中國職協五屆五次會長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部署,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分析當前面臨的形勢,安排部署2016年任務。關于今年部里職業能力建設和中國職協的重點工作,一會,張立新司長和陳祎秘書長將作具體部署。借此機會,我想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結合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工作,談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背景及顯著特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當前最熱的話題之一。2014年9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天津達沃斯論壇演講中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新引擎”。國務院設立了400億元的“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助力創業創新和產業升級;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詳細闡述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意義和重大舉措;舉辦了首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要激發創新創業活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要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靠改革創新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截至目前,全國上下正掀起一輪新的創業創新浪潮。之所以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之際,中央領導同志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要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與經濟發展規律密切相關。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規律,有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是依靠自然資源的擴張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土地的擴張、能源礦藏的開發。但是,這樣一個時代不可能永遠維持,一旦再無多余的土地可以開墾,資源變得稀缺,產出收益必將遞減,經濟發展必須尋求新的增長要素。第二階段是依靠資本積累的增長階段。在資本投資基礎上產生的工業革命,加速創立發展了一大批重要產業,同時,提升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產品產量,克服了資源能源收益遞減的影響,使得資本積累和新技術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支配性力量。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極大提升和資本的快速增加。但是,如果資本存量的增加快于勞動力的增加,如果沒有技術變革,資本收益將遞減,社會生活水平也將停滯不前,必須繼續尋求新的增長要素。第三個階段是依靠技術變革的創新發展階段。生產過程的變革,新產品和新服務的引進,提高了資本生產率,抵消了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在投入既定的條件下,技術變革創新能使產出增加,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當前,發達國家正著手努力進入這一階段。2013年4月,德國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提出德國工業4.0的愿景,現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由默克爾代言,把這一概念迅速推向全球。美國提出“智慧的星球”理念,全力打造物聯網。日本將機器人作為工業4.0的切入點,制定了《機器人新戰略》,提出要“引領世界機器人革命”,成為全球機器人的創新基地。
我國經濟正處于第二階段末期,工業2.0和工業3.0并存,依靠資本積累、資本投資的潛力已越來越小。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開啟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大門,就必須為經濟增長引擎“換擋”,不僅要在工業3.0基礎上邁向4.0,同時還要補2.0方面的課,把經濟發展的驅動力轉到技術創新上來,通過建立人工智能系統,滿足人們對多元化、個性化產品的追求。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順應新常態、重塑新動力、培育新要素,是實現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
二是與當前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從國際環境看,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深度調整之中,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間依然存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復蘇動力不足,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關系影響加重,不確定因素增多,推動增長、增加就業、調整結構成為國際社會共識。與此同時,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席卷而來。信息、能源、材料、醫藥、環保等領域的技術不斷取得激動人心的突破,催生了新的制造模式和商業模式,其中蘊含的諸多革命性變化,將對國家競爭力和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我國只有順應這一潮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才能扎實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搶占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從國內看,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經濟規模大而不強、經濟增長快而不優,也是不爭的事實,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企業效益下滑,環境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可以說,處于“三期疊加”階段的中國經濟到了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如何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補短板,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本屆政府面臨的嚴峻挑戰。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認真總結國內外發展實踐經驗的正確選擇,是應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保持中高速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由之路。
三是與促進就業增加人民福祉密切相關。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伊始,就向全國人民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藦娍偫韽娬{,“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讓更多的人富起來,讓更多的人實現人生價值。這有助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穩定和擴大就業是我國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預計765萬人,歸國留學人員總數超40萬。如此眾多的畢業生“找工作”,是一個難題。國家正竭盡所能發揮千千萬萬群眾智慧,最大限度激發人的創造活力,吸引和激勵更多人投身創業創新,讓人們在創業創新中創造物質財富,實現精神追求和人生價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給,增強微觀經濟活力,加速新興產業發展,也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給年輕人一個追夢的機會。2014年,我國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大幅超額完成政府工作報告制定的就業目標。2015年前三季度新增就業1066萬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萬人以上的計劃目標。2015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擴大就業、實現富民之道的根本舉措,是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的有效途徑。
創業創新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召喚。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就是不斷激發人民群眾創造活力的歷程。改革開放之初,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包干到戶”試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不僅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也使得大量農民走上自發創業路,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創業潮,涌現了美的、格蘭仕、碧桂園等鄉鎮企業,誕生了一批農民創業者。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小平南巡講話興起了“下海潮”,知識分子、機關干部、國企員工等群體中都有人下海經商創業,涌現了聯想、萬科、萬通等業界巨頭,成就了柳傳志、王石、馮侖這樣的企業家,誕生了一批精英創業者。本世紀初,互聯網產業蓬勃興起,涌現了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中國互聯網企業的領頭羊,成就了馬云、馬化騰、李彥宏等業界楷模,誕生了一批IT創業者。當前推進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一次全民創業浪潮,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是創業主體由小眾變為大眾。前三次創業浪潮,創業主體基本集中在某一類人群,不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是體制內人員,或是IT從業者,屬于小眾創業。而此次創業浪潮,創業主體不再局限于某類人,而是涵蓋了幾乎所有人群,既有國際金融危機催生的“海歸”回國創業,也有體制內精英離職創業;既有政府多策并舉重點推進的大學生創業,也有政府大力扶持的返鄉農民工、轉崗失業人員創業,創業主體可謂百花齊放,是一次典型的大眾創業。
二是創業階層由精英變為草根。前三次創業浪潮,限于經濟條件和產業結構,創業者基本都是各類人群中掌握一定資源的精英人士,幾乎沒有草根去嘗試創業、成功創業。而此次創業浪潮,不再專屬于精英人士。無論身份、地位、職業、年齡、性別,只要有想法、有能力都可以創業。人人都有機會跨越屏障,實現人生夢想,創業階層可謂大大拓展。正因為眾多草根對普通消費者更加了解,更能夠創造出新的產品,從而成為創業浪潮的主角。
三是創業領域由單一變為多元。前三次創業浪潮,創業領域具有明顯的單一性。如第一次創業浪潮集中在工業加工領域,第二次創業浪潮集中在計算機和房地產領域,第三次創業浪潮集中在互聯網領域。而此次創業浪潮,創業領域涵蓋科技、工業、信息、生物、教育、服務等所有行業,涌現出許多新型創業孵化平臺,培育了多種各具特色的新型孵化器,創業領域可謂層出不窮,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征。
四是創業核心由要素驅動變為創新驅動。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主要依靠資源驅動、投資拉動、出口帶動實現高速增長,也就是說,前三次創業浪潮主要依靠的是要素驅動。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資源負載過重,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和出口紅利大為減弱,以政府投資拉動增長的空間也越來越小。此次創業浪潮,核心是創新驅動,通過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機制,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潛能和創業激情,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
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優勢條件及重點任務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經濟新常態下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應有之義,是創新發展的關鍵舉措。當前,我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著以下優勢條件。
一是簡政放權使創業創新的門檻更低、成本更小。本屆政府成立以來,已取消或下放行政審批事項700余項,取消100余項評比達標表彰評估項目,取消200余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部取消,提前兩年多完成減少1/3行政審批事項的目標。特別是商事制度改革,各級政府從企業登記、風險投資、融資稅收等方面出臺了鼓勵優惠政策,為創業創新“松綁”,簡化了程序,縮短了時間,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業通道更加順暢,小微企業有了更多發展空間,新增市場主體呈井噴式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1292.5萬戶,同比上升14.23%,平均每天新注冊企業1.06萬戶。2015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1065.5萬戶,同比增長15.8%。
二是移動互聯使創業創新的平臺更廣、速度更快。我國是網絡大國,現有6.7億網民、413萬多家網站,網絡已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融入人民生活?,F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使勞動者、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結合方式發生了極大變化?!盎ヂ摼W+”和大數據催生了無數的商業機會和盈利空間,不僅衍生了諸如網店、網游、社交網站等新興行業,而且通過與傳統行業的融合,給傳統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運營模式和拓展空間。作為發展的跳板,互聯網把那些有夢想、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吸引至財富創造體系中,使各類人群都能找到“用其智、得其利、創其富”的機會,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浩浩蕩蕩的實踐活動。中國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為企業和創業者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2015年,中國網絡零售額達4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僅“雙十一”一天,天貓就成交912.17億元,移動端交易額占68%。
三是經濟增長使創業創新的基礎更實、群體更大?!笆濉逼陂g,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又上了一個大臺階。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經濟比重將近1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5%,人均國民總收入位次不斷提高,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增長步伐加快,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51.4%,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為創業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當前,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持續迸發,參與創業創新的人群,既包括科技工作者和大學畢業生,也包括普通農民、家庭婦女、退役軍人、失業人員和殘障人士,創業創新的群體更加龐大,蘊藏在9億勞動力、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中的無窮創意正被激發。
在看到優勢的同時,我們也要清晰地認識到,目前,我國創業創新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創業創新培訓體系還不健全,善于創新、勇于創業的能力還不足,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市場環境和社會氛圍尚未形成。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存在“中梗阻”問題,也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必須著眼長遠,聚焦聚力,完成好以下任務。
一要提升創業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日前發布的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瑞士、英國、瑞典、荷蘭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5個國家,中國排第29位,與去年持平。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曾指出,伴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缺乏自主創新將成為發展瓶頸。調查顯示,全球100名最具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公司當中,美國有45個,而中國沒有。世界一流科學家,我國僅有100多人,占世界的4.1%,而美國占到42%。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還有很大差距。為此,克強總理曾指出,要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的精神在全體人民中蔚然成風。要增加基礎研究的投入,注重高價值高影響力的研發,建立完善的創新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創業者的創業創新能力,讓每一個有創業愿望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
二要完善有利于創業創新的政策措施和服務模式。當前,地方政府、企業習慣于投資驅動,政府過多忙于分配資金和管理項目,企業依然依靠要素成本生存發展,科研經費多頭管理,花錢不少,但低水平重復。激勵創新的政策法規還不完善,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較為普遍。為此,政府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人才集聚、創業創新的政策環境,研究制定各項扶持優惠政策,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加快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的制度環境,形成一套完整的優惠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各人民團體要積極關心和支持創業創新工作,有效集成創業服務資源,提供全鏈條增值服務,共同助力創業者茁壯成長。廣大企業和投資機構要主動為創業者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指導和幫助,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革升級和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
三要營造良好創業創新的文化氛圍和價值取向。長期以來,社會缺乏對創業創新行為的激勵,缺乏對創業創新失敗的寬容,是影響創業創新的重要文化因素。為此,全社會都要積極倡導創業創新文化思維,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敢為人先、敢于冒尖、敢擔風險的創新自信,大力培育創客文化,將奇思妙想、創新創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創業活動,使創業創新成為全社會的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時代氣息,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業創新愿望得到鼓勵、行動得到支持、成果得到尊重。各類媒體要加強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報道一批創業創新先進事跡,樹立一批創業創新典型人物,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創業創新、人人希望創業創新、人人皆可創業創新的社會氛圍,營造優良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動,隨著政策措施的落實和改革力度的加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將進一步改善和優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新常態”。
三、努力做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下的技能人才培養和職業培訓工作
當今世界,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技能人才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重要建設者,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者,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實踐者,技術技能的重要傳承者,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日前,人社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創業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新形勢下加強創業培訓的工作思路和目標。所有這些,都為大規模開展職業培訓、大幅度提高勞動者素質和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找準職業培訓事業的定位,切實增強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努力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
(一)在培養對象上面向全體。提升全體勞動者素質、促進全體勞動者成才是職業培訓的目標和宗旨。任何從事職業培訓的機構和人員,都不能把創業創新培訓狹隘地理解為只是針對科技人員和學生,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的單獨“處方”,而應把創業創新培訓作為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的根本任務,為勞動者終身培訓、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使其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崗位都能善于思考、勇于開拓、樂于嘗試,形成規模宏大、類型齊全、層次各異的創業創新人才隊伍,為經濟提質增效、保障和改善民生貢獻力量。
(二)在培訓內容上面向全程。創業創新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也不是教學培訓體系和學業規劃之外的獨立環節。從某種程度上講,整個教育、培養和培訓過程就是一個不斷促進就業、不斷推動創新的過程。創業創新培訓要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終身,個人扎實的知識儲備、深厚的綜合素養和精湛的技術技能是創業創新能力孕育和產生的重要基礎。加強創業創新培訓,需要堅持目標和問題導向,將創業創新實踐環節的強化、教師創業創新教學能力的提升、創業創新文化的營造等內容納入培訓全過程。加強創業培訓課程開發,編制創業培訓大綱和技術標準,構建多層次、模塊化的創業培訓課程體系,既激發創業愿望,又培訓專業知識;既幫扶指導創業,又培育企業家精神,著力增強創業者敢于夢想、勇于突破、腳踏實地、勤勉踐行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三)在培訓目標上面向育人。以人為核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創業創新培訓最根本的價值體現。沒有高質量的創業創新培訓,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人才。勞動者如果缺少專業能力與基本素質,僅憑一腔熱血盲目創業創新,很有可能出現“全民煉鋼,盡是廢鐵”的悲劇。辦好創業創新培訓要適應勞動者需求,緊緊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個核心任務,遵循人才培養和成長規律,改革技能訓練和職業培訓體系,推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間的協同,更加主動適應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發展,形成需求導向的專業結構和創業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切實推動“專業與產業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人才培養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要求對接”,真正讓勞動者具備完備的創業創新素質和能力。
(四)在培訓規劃上面向未來?!笆陿淠?,百年樹人”。全球競爭演變的歷史證明,如果沒有為了“明天”的人才儲備,則注定了“明天”的國家失落。開展創業創新培訓,必須面向未來,不能短視。要摒棄急功近利思想,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短期、中期、長期目標和措施,切實將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當前需求與培育國家創新體系的未來生力軍相結合,把握創業創新精髓,充分發揮職業培訓傳承與創新功能,解決創新精神和能力不足的問題,播撒創業創新的種子,厚植激發創業創新靈感的土壤。要花心思、下功夫、干實事,吸引社會資源持續投入,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強化創業創新實踐,搭建實習實訓平臺,辦好各級各類創業創新競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四、充分發揮職協系統在技能人才培養和職業培訓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職協系統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意義,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扎實做好各項工作。
(一)弘揚創新精神,推動職協事業取得新突破。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面對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務,過去行之有效的做法,現在未必有效,過去難以施行的做法,現在卻勢在必行。改革創新是推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要勇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抓緊解決制約協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和關鍵問題。比如,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增強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斷擴大會員隊伍,加強專業委員會建設,加大關于創業創新的理論研究力度,開發有利于創業創新的培訓項目,當好行政機關的參謀助手。
(二)把握規律特點,提升職協工作科學化水平。社團工作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按規律辦事,工作才能得法,才能事半功倍。應當說,20多年來,職協系統在工作方面形成了許多好傳統、好做法、好經驗。這些好傳統、好做法、好經驗,蘊涵著許多規律性的東西,應當認真總結、很好運用,使之發揚光大。要善于借鑒其他工作領域好的經驗,善于借鑒國外社團組織的有益做法,消化吸收、為我所用。比如,職協今年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召開第六屆理事會暨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職協新一屆領導機構。大家一定要把大會籌備好,把大會開好,注重從政策層面化解一些長期積累的問題,從制度機制上破解一些反復出現的問題,使職協系統的工作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三)踐行“三嚴三實”要求,打造風清氣正的環境氛圍。推動職協系統事業發展,必須把“三嚴三實”貫徹到工作各個方面。履行職責職能要嚴,加強自身建設要嚴,遵守紀律規矩要嚴,真抓實干,認真落實每項工作,防止降格以求、放松要求。比如,關于協會證書問題,我已在多個場合講過,核心思想就是要嚴格管理,尤其是在政府簡政放權、職業資格改革的大環境下,在部指導中心等單位取消有關證書的客觀情況下,無論是審批、培訓、考核、考評環節,還是發證、監督、檢查環節都要嚴上加嚴。只有這樣,才能防范風險,也才能提高職協培訓的影響力和權威性。
各位副會長、同志們,自2011年6月換屆以來,中國職協第五屆理事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緊抓住技能人才培養、技工院校改革和企業職工培訓創新等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得到了成員單位的充分肯定和廣泛認可。前不久,中國職協被民政部授予“全國先進社會組織”稱號。成績的取得是與各位副會長、常務理事以及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的指導、支持和幫助密不可分的,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對職協工作多指導、多關心、多支持,幫助職協不斷成長壯大,為我國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職業培訓事業發展,為早日建成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再過十多天,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在此我代表中國職協給各位拜個早年,祝大家新春快樂,猴年吉祥!
謝謝大家。